888集团官网入口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0年12月1日
7.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只匕口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609号为国家标准
1229条为强制性条文9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001同时废止
本规范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001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经验,对灾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此后,继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后共有14章12个附录除了保持2008年局部修订的规定外,主要修订内容是:补充了关于7度(05g)和8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的阻尼比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并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
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凝土框架和钢框架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中国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建筑抗
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般规定62计算要点6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6
1.0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般生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1-03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可采用本规范规定的基本方法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及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1.06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简称特征周期
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的平面面积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3.1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的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32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
322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的规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o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
323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本规范的设计地震共分为三组,其特征周期应按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采用
324我国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本规范附录A采用
33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 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32建筑场地为I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0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同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3地基为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根据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其他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1山区建筑场地勘察应有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方案建议;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
GB50330的要求;其稳定性验算时,有关的摩擦角应按设防烈度的高低相应修正
3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值应根据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
34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342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1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层的25%
2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3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344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问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人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3)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
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韵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2)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3)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楼层的659
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低于本条12款要求的各项抗震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345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
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35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1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1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约束砌体配筋砌体等
2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昆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破坏
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356装配式单层厂房的各种抗震支撑系统,应保证地震时厂房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6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生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363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9时,应计人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注:重力附加弯矩指任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平均层间位移的乘积;初始弯矩指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
364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按照楼屋盖的平面形状和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分块刚性半刚性局部弹性和柔性等的横隔板,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
365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以及本规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他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1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2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3复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37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3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以及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76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
38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
382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设防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可按高于本规范第10条的基本设防目标进行设计
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lo。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3)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1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焊接性较好的钢筋;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400级的热轧钢筋,也可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级的热轧钢筋,也可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注:钢筋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
2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
3钢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等级BCD的碳素结构钢及Q345等级BcDE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当有可靠依据时,尚可采用其他钢种和钢号
394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395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当接头的焊接拘束度较大钢板厚度不小于40mm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钢板厚度方向截面收缩率不应小于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关于Z15级规定的容许值
396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的砌体抗震墙,其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和框架梁柱。
397混凝土墙体框架柱的水平施工缝,应采取措施加强混凝土的结合性能对于抗震等级的墙体和转换层楼板与落地混凝土墙体的交接处,宜验算水平施工缝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对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提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
302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具有针对性:可分别选定针对整个结构结构的局部部位或关键部位结构的关键部件重要构件次要构件以及建筑构件和机电设备支座的性能目标
1选定地震动水准对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结构,可选用本规范的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的地震作用,其中,设防地震的加速度应按本规范表322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采用,设防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6度7度(00譬)7度(05g)8度(020g)8度(030g)9度可分别采用
068和090对设计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结构,宜考虑实际需要和可能,经专门研究后对地震作用作适当调整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10km以内的结构,地震动参数应计人近场影响,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数
2选定性能目标,即对应于不同地震动水准的预期损坏状态或使用功能,应不低于本规范第10条对基本设防目标的规定
3选定性能设计指标设计应选定分别提高结构或其关键部位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或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体指标,尚应计及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取值的不确定性而留有余地设计宜确定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水平和竖向构件承载力的要求(含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形成塑性铰达到屈服值或保持弹性等);宜选择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预期弹性或弹塑性变形状态,以及相应的构件延性构造的高中或低要求当构件的承载力明显提高时,相应的延性构造
1分析模型应正确合理地反映地震作用的传递途径和楼盖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是否整体或分块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2弹性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弹塑性分析可根据性能目标所预期的结构弹塑性状态,分别采用增加阻尼的等效线性化方法以及静力或动力非线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相对于弹性分析模型可有所简化,但二者在多遇地震下的线性分析结果应基本致;应计人重力二阶效应合理确定弹塑性参数,应依据构件的实际截面配筋等计算承载力,可通过与理想弹性假定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着重发现构件可能破坏的部位及其弹塑性变形程度
305结构及其构件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参考目标和计算方法,可按本规范附录M第M节的规定采用
31抗震设防烈度为789度时,高度分别超过160m120m80m的大型公共建筑,应按规定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设计应留有观测仪器和线场地
1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地质单元,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3个
2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测试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地质单元内的密集建筑群,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结构的钻孔数量均不得少于1个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含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
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ak≤150的黏性土和粉土^k130的填土可塑新黄土
24m的多层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4.3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4.3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算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注:厂ak为由载荷试验等方法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饥为岩土剪切波速4.4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l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4.6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6划分为四类,其中I类分为I。、I,两个亚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
4.7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4.8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采用。
4.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的对建筑有利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含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
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2对不符合本条1款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其避让距离不宜小于表4.7对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的规定在避让距离的范围内确有需要建造分散的低于三层的丙丁类建筑时,应按提高度采取抗震措施,并提高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且不得跨越断层线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m)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中密和稍密的砾粗中砂密实和中密的细粉砂150kPa≤^k3o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稍密的细粉砂100kPa≤A15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可塑黄土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及流塑黄土
注:软弱黏性土层指7度8度和9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100和120kPa的土层
422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424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列各式要求:
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脱离区(零应力区);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脱离区(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43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6度时,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79度时,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432地面下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除6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433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注:用于液化判别的黏粒含量系采用六偏磷酸钠作分散剂测定采用
3浅埋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b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比化土特征深度(m),可按表433采用
434当饱和砂土粉土的初步判别认为需进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地面下20m范围内土的液化;但对本规范第42条规定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各类建筑,可只判别地面下15m范围内土的液化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小于或等于液化判别标准贯人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当有成熟经验时,尚可采用其他判别方法
435对存在液化砂土层粉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并按表435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
别为i点标准贯人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值时应取临界值;当只需要判别15m范围以内的液化时,15m以下的实测值可按临界值采用;
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准贯人试验点深度差的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
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m叫)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20m时应采用零值,520m时应按线液化等级与液化指数的对应关系
436当液化砂土层粉土层较平坦且均匀时,宜按表436 选用地基抗液化措施;尚可计入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对液化危害的影响,根据液化震陷量的估计适当调整抗液化措施
1采用桩基时桩端伸人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黏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08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1.5m
2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埋人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于05m
3采用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本规范第434条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5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的1/5
1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少,其值不宜大于5;大面积筏基箱基的中心区域,处理后的液化指数可比上述规定降低1;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的较大值
注:中心区域指位于基础外边界以内沿长宽方向距外边界大于相应方向1/4长度的区域
2采用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按本规范第434条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人锤击数临界值
4采取减小液化震陷的其他方法,如增厚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和改善周边的排水条件等
3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昆凝土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等
4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430在故河道以及临近河岸海岸和边坡等有液化侧向扩展或流滑可能的地段内不宜修建永久性建筑,否则应进行抗滑动验算采取防土体滑动措施或结构抗裂措施
和粉质黏土震陷的危害性和抗震陷措施应根据沉降和横向变形大小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8度(030g)和9度时,当塑性指数小于15且符合下式规定的饱和粉质黏土可判为震陷性软土
432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黏性土层和高含水量的可塑性黄土时,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采用桩基地基加固处理或本规范第439条的各项措施,也可根据软土震陷量的估计,采取相应措施
44承受竖向荷载为主的低承台桩基,当地面下无液化土层,且桩承台周围无淤泥淤泥质土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100kPa的填土时,下列建筑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2)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般民用框架房屋;3)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
2当承台周围的回填土夯实至干密度不小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对填土的要求时,可由承台正面填土与桩共同承担水平地震作用;但不应计人承台底面与地基土间的摩擦力
443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l承台埋深较浅时,不宜计入承台周围土的抗力或刚性地
2当桩承台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1.5m1.0m的非液化土层或非软弱土层时,可按下列二种情况进行桩的抗震验算,并按不利情况设计:
1)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桩承载力按本规范第442条取用,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及桩水平抗力均应乘以表443的折减系数
2)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10%采用,桩承载力仍按本规范第442条1款取用,但应扣除液化土层的全部摩阻力及桩承台下2m深度范围内非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
3打入式预制桩及其他挤土桩,当平均桩距为254倍桩径且桩数不少于5×5时,可计人打桩对土的加密作用及桩身对液化土变形限制的有利影响当打桩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值达到不液化的要求时,单桩承载力可不折减,但对桩尖持力层作强度校核时,桩群外侧的应力扩散角应取为零打桩后桩间土的标准贯人锤击数宜由试验确定,也可按下式计算:
444处于液化土中的桩基承台周围,宜用密实干土填筑夯实,若用砂土或粉土则应使土层的标准贯人锤击数不小于本规范第
445液化土和震陷软土中桩的配筋范围。应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其纵向钢筋应与桩顶部相同。箍筋应加粗和加密。
446在有液化侧向扩展的地段,桩基除应满足本节中的其他规定外j尚应考虑土流动时的侧向作用力,且承受侧向推力的面积应按边桩外缘间的宽度计算
1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广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2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上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2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4计算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变形,应按本规范第55节规定,采用简化的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5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按多点输入计算时,应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6度和7度IⅡ类场地的支承结构上部结构和基础的抗震验算可采用简化方法,根据结构跨度长度不同,其短边构件可乘以附加地震作用效应系数1.15.30;7度ⅢⅣ类场地和
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
5.3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3采用。
5.4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b匕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4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4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注:周期大于60s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表5.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2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采用,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6度时的建筑(不规则建筑及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但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
26度时不规则建筑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
5.7符合本规范第55节规定的结构除按规定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外,尚应进行相应的变形验算
52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各楼层可仅取个自由度,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平地震影响系数值,应按本规范第5.4第5.5条确定,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9;F!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瓯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多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房屋可按表52采用,其他房屋可采用00;
52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2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当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时,可按下式确定:
3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
1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棉各构件,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周边各构件宜按不小于1.3采用角部构件宜同时乘以两个方向各自的增大系数
2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个转角共三个自由度,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确有依据时,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
层转动半径,可取i层绕质心的转动惯量除以该层质量的商的正二次方根;人扭转的歹振型的参与系数,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525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1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屋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
524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采用振型分解法时,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个质点;单层厂房突出屋面天窗架的地震作用效应的增大系数,应按本规范第9章的有关规定采用
3普通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半刚性楼屋盖的建筑,可取上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4计入空间作用楼盖变形墙体弹塑性变形和扭转的影响时,可按本规范各有关规定对上述分配结果作适当调整
527结构抗震计算,般情况下可不计入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8度和9度时建造于ⅢⅣ类场地,采用箱基刚性较好的筏基和桩箱联合基础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处于特征周期的1.2倍至5倍范围时,若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水平地震剪力可按下列规定折减,其层间变形可按折减后的楼层剪力计算
2高宽比不小于3的结构底部的地震剪力按第1款规定折减,顶部不折减,中间各层按线折减后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本规范第525条的规定
式确定(图53);楼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9并宜乘以增大系数1.5
向地震作用标准值9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532采用
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9度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时,可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
534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尚可按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其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可采用本规范第5.4第5.5条规定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65%,但特征周期可均按设计第采用
%力荷载分项系数,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时,不应大于1.0;
sc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可按本规范第5.3条采用,但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543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采用1.0。
55表55所列各类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其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计算时,除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可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应计人扭转变形,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应采用1.0;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截面刚度可采用弹性刚度;
3)板柱震墙结构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4)高度不大于150m的其他高层钢结构;
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钢筋混凝土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对排架柱指按实际配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向力计算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弹性地震弯矩的比值
553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变形计算,可采用下列方法:
1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排架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本规范第554条的简化计算法;
3规则结构可采用弯剪层模型或平面杆系模型,属于本规范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
1)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可取该
[吼]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可按表555采用;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轴压比小于040时,可提高10%;当柱子全高的箍筋构造比本规范第639条规定的体积配箍率大30%时,可提高209,但累计不超过25%;
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当薄弱层(部位)的屈服强度系数不小于相邻层(部位)该系数平均值的08时,可按表554采用当不大于该平均值的05时,可按表内相应数值的1.5倍采用;
6.1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的要求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适用的最
注:本章抗震墙指结构抗侧力体系中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不包括只承担重力荷载的混凝土墙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为框支层的结构不包括仅个别框支墙的情况;
板柱震墙结构指板柱框架和抗震墙组成抗侧力体系的结构;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
6.2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2确定。
注:1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简结构按框架抗震墙的要求设计时应按表中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规定确定其抗震等级
1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4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9,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9;且均不宜小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2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沿房屋全高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抗撞墙的布置宜避免加大扭转效应,其长度可不大于1/2层高,抗震等级可同框架结构;框架构件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计算模型的不利情况取值
6.5框架结构和框架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时,应计人偏心的影响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6.6框架震墙板柱震墙结构以及框支层中,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6.6的规定;超过时,应计人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6.7采用装配整体式楼屋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装配整体式楼屋盖采用配筋现浇面层加强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
1抗震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宜设置端柱或与另方向的抗震墙相连;框支部分落地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应设置端柱或与另方向的抗震墙相连
2较长的抗震墙宜设置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形成洞口9将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9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3
3墙肢的长度沿结构全高不宜有突变;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9以及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9洞口宜上下对齐
4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9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9框支层的平面布置宜对称9且宜设抗震筒体;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9不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9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9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9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抗震墙9房屋高度大于24m时9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9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层
6.12框架震墙结构板柱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基础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基础,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的能力
1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2结构地上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3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
1)地下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层柱下
4地下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2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62钢筋混凝土结构应按本节规定调整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其层间变形应符合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构件截面抗震验算时,非抗震的承载力设计值应除以本规范规定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凡本章和本规范附录未作规定者,应符合现行有关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622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芝:M。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人梁受压筋和相关楼板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
耽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二三四级可分别取1.71.51.3.2;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623二三四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7.51.3和1.2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624二三级的框架梁和抗震墙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M:M: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框架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磁M: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相关楼板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
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规范第622623条的规定;框支柱的弯矩设计值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20条的规定;
噬吨别为偏心受压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根据实配钢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压力等确定;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高层建筑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
式中:V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U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623625620条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尚应乘以不小于1.10的增大系数
1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墙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采用1.2剪力相应调整
3双肢抗震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墙肢为偏心受拉时,另墙肢的剪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
629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抗震墙和连梁,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抗震墙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和框支梁以及落地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
。确定,并取上下端计算结果的较大值;反弯点位于柱高中部的框架柱可按柱净高与2倍柱截面高度之比计算:
卜梁柱截面宽度或抗震墙墙肢截面宽度;圆形截面柱可按面积相等的方形截面柱计算;
1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当框支柱的数量不少于10根时,柱承受地震剪力之和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当框支柱的数量少于10根时,每根柱承受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框支柱的地震弯矩应相应调整
3二级框支柱的顶层柱上端和底层柱下端,其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和1.25,框支柱的中间节点应满足本规范第622条的要求
4框支梁中线宜与框支柱中线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墙肢在边缘构件以外的部位在两排钢筋间设置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400mm的拉结筋时,抗震墙受剪承载力验算可计人混凝土的受剪作用
2墙肢底部截面出现大偏心受拉时,宜在墙肢的底截面处另设交叉防滑斜筋,防滑斜筋承担的地震剪力可按墙肢底截面处剪力设计值的30%采用
62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顶层楼盖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第E.1节的规定
1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震墙结构和框架 心筒结构,任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剪力值,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震墙结构框架心筒结构计算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
3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架震墙结构框架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板柱震墙结构计算内力和变形时其抗震墙应计人端部翼墙的共同工作
4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值,宜采用框架结构模型和框架震墙结构模型二者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1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四级 框架节点核芯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1采用扁梁的楼屋盖应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 扁梁应双向布置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
式中:6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倍;6…^。别为梁截面宽度和高度;
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0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2箍筋直径大于12飢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II帅时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IIII1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二级不应少于2才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512
2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级不宜大于200m而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对本规范规定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可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计算;
2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间距不大于100mm直径不小于12nm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1))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大于8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轴压比限值均可增加010;上述三种箍筋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均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本规范表639确定;
4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8%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此项措施与注3的措施共同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5但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0的要求确定;
1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采用, 同时每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
636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2)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n1In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n1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n1II1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9;剪跨比不大于2的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4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9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2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3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p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9,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折减系数080;
2)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比表639内数值增加002,且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级时不应小于1.5%
630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第637条采用;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200和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
06905%和04%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
64抗震墙的厚度,二级不应小于160n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n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二级不应小于200n瑚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n1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642二三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
注:墙肢轴压比指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1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注:高度小于24m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5%采用。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3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
645规定的二三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6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
2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645规定的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他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箍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645的要求(图645)
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
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且不小于墙厚和400mm;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
A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体积配箍率可按本规范式(639)计算并可适当计入满足构造要求且在墙端有可靠锚固的水平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
646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矩形墙肢的厚度不大于300mm时,尚宜全高加密箍筋
647跨高比较小的高连梁,可设水平缝形成双连梁多连梁或采取其他加强受剪承载力的构造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伸人墙体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
1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不宜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9并应满足本规范第63节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652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9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9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9间距不宜大于300mm9并应双排布置9双排分布钢筋间应设置拉筋
653楼面梁与抗震墙平面外连接时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沿梁轴线方向宜设置与梁连接的抗震墙9梁的纵筋应锚固在墙内;也可在支承梁的位置设置扶壁柱或暗柱9并应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尺寸和配筋
注: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抗震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仍按本规范第64节对抗震墙的规定执行
66板柱震墙结构的抗震墙9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节规定9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5节的有关规定;柱(包括抗震墙端柱)和梁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3节的有关规定
1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180mm9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房屋高度大于12m时墙厚不应小于200mm
38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倍9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4倍板厚和柱截面对应边长之和
房屋高度大于12m时,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房屋高度不大于12m时,抗震墙宜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和框架部分应能承担不少于本层地震剪力的20%
2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两侧柱距各1/4
3板柱节点应进行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计人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节点处地震作用组合的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反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二三级板柱的增大系数可分别取1.71.51.3
1无柱帽平板应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不大于1.5倍板厚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50%,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的1/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3/4倍板厚,肢距不宜大于2倍板厚,在暗梁两端应加密
2无柱帽柱上板带的板底钢筋,宜在距柱面为2倍板厚以外连接,采用搭接时钢筋端部宜有垂直于板面的弯钩
1核心筒与框架之间的楼盖宜采用梁板体系;部分楼层采用平板体系时应有加强措施
10%当小于10%时,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应适当提高,边缘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应适当加强;任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15%
2)加强层的大梁或桁架应与核心筒内的墙肢贯通;大梁或桁架与周边框架柱的连接宜采用铰接或半刚性连接;
4)施工程序及连接构造上,应采取措施减小结构竖向温度变形及轴向压缩对加强层的影响
672框架心筒结构的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其抗震墙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65节的规定;筒体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层,当侧向刚度无突变时不宜改变墙体厚度
2框架心筒结构二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宜按下列要求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宜全部采用箍筋,且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宜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全高范围内宜按转角墙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673楼面大梁不宜支承在内筒连梁上楼面大梁与内筒或核心筒墙体平面外连接时,应符合本规范第653条的规定
674二级核心筒和内筒中跨高比不大于2的连梁,当梁截面宽度不小于400mm时,可采用交叉暗柱配筋,并应设置普
通箍筋;截面宽度小于400mm但不小于200mm时,除配置普通箍筋外,可另增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
7.1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包括烧结蒸压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孑L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震墙砌体房屋
注:1采用非黏土的烧结砖蒸压砖混凝土砖的砌体房屋块体的材料性能应有可靠的试验数据;当本章未作具体规定时可按本章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
注:1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
3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
2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层。
注:横墙较少是指同楼层内齐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开间不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为横墙很少
3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2的规定采用。
4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层,总高度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
底部框架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45m;当底层采用约束砌体抗震墙时,底层的层高不应超过42m
注:当使用功能确有需要时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普通砖房屋层高不应超过39m
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盖外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注1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且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4层高和表列数据的80%;
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1)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
2)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
3)楼板局部大洞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309,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
4)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
6)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不计人)
3房屋有下列情况之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nm00n瑚: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l/4;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l上部的砌体墙体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除楼梯间附近的个别墙段外均应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6度且总层数不超过四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体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并进行底层的抗震验算,且同方向不应同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和约束砌体抗震墙;其余情况,8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67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l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整体性好的基础。
7.9底部框架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要求;此时,底部混
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二采用,混凝土墙体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三二级采用
72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本节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722对砌体房屋,可只选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
723进行地震剪力分配和截面验算时砌体墙段的层问等效侧向刚度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l刚度的计算应计及高宽比的影响高宽比小于l时可只计算剪切变形;高宽比不大于4且不小于1时,应同时计算弯曲和剪切变形;高宽比大于4时,等效侧向刚度可取00
注:墙段的高宽比指层高与墙长之比对门窗洞边的小墙段指洞净高与洞侧墙宽之比
2墙段宜按门窗洞口划分;对设置构造柱的小开口墙段按毛墙面计算的刚度可根据开洞率乘以表723的墙段洞口影响系数:
开洞率为洞口水平截面积与墙段水平毛截面积之比相邻洞口之间净宽小于500mm的墙段视为洞口;
洞口中线偏离墙段中线;门洞的洞顶高度大于层高80%时表中数据不适用;窗洞高度大于50%层高时按门洞对待
l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在1.2.5范围内选用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大者应取大值。
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在1.2.5范围内选用,第三层与第二层侧向刚度比大者应取大值。
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墙体的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725底部框架震墙砌体房屋中,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宜采用下列方法确定:
1)框架柱承担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按各抗侧力构件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确定;有效侧向刚度的取值,框架不折减;混凝土墙或配筋混凝土小砌块砌体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30;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体抗震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20;
2)框架柱的轴力应计人地震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上部砖房可视为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可近似按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有效侧向刚度的比例分配确定;
3)当抗震墙之间楼盖长宽比大于25时,框架柱各轴线承担的地震剪力和轴向力,尚应计人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2底部框架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计算地震组合内力时,应采用合适的计算简图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墙梁的组合作用,应计人地震时墙体开裂对组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的弯矩系数轴力系数等计算参数
九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A体横截面面积,多孔砖取毛截面面积;
YRF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承重墙按本规范表542采用,自承重墙按075采用
。